平衡车限行 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何解?
机应用文摘关键字:平衡车,限行发布时间:2016-11-14 14:47
互联网巨头、创业公司乃至车企都在解决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目前看来,结果依然不能让人满意。拥挤的公交车行驶在同样拥挤的车道上,和众多上班族一起,在拥堵中一点一点向前挪动。绿色、智能与共享这些新概念,对大多数人来说依然遥不可及。
限行,压死平衡车的最后一根稻草
时间回到2015年,在那时电动平衡车还是被追捧的产品。平衡车厂商打出的宣传口号基本都包含炫酷、便携和速度快等关键词。在深圳和常州,非常多的中小电子厂和电机厂都靠为平衡车提供配件而取得较好的业绩。2015年的高峰期,仅在深圳电动平衡车的月出口量就超过200万台。
然而,这种形势随着亚马逊等全面下架这类产品而改变。去年12月,因电动平衡车起火事故增多,亚马逊先后在英国和美国等地下架了所有来自中国的该类产品。今年3月,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也发出禁令,禁止进口侵犯产权专利的"某些个人交通工具",国内十余家品牌平衡车均在禁售之列。
除了国外的专利之争和禁售风波,国内市场的形势在今年也持续恶化。最近,上海和北京相继出台规定,因为安全问题,禁止平衡车与滑板车这类交通工具上路行驶,违者将处以罚款。罚款金额虽然只有十元人民币,但也代表了官方对平衡车产品的态度。
禁行的规定给了本来就不温不火的平衡车厂商当头一棒。此前,这类产品虽然安全问题时有发生,上路行驶却很自由。如今,面对新的规定,很多平衡车企都在考虑转型。
来自常州的爱尔威就是其中一例。爱尔威市场部负责人王强曾表示,从去年开始,爱尔威就开始逐渐减少在平衡车这类产品上的投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开发电动助力车的项目上。王强称,电动平衡车的产品出发点是智能和便携。爱尔威此前对市场的预判是,在2~3年之后,随着市场推广和用户接受,这种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取代自行车,成为新一代的短途出行工具。因为产品本身体积小、重量轻等特性,使它可以被带上公交、地铁,成为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的神器。
只是,最终的市场反应没有达到预期,还遭遇了监管风险。在笔者看来,电动平衡车或者滑板车在产品形态上还没有摆脱尴尬:主打轻便(可随身携带),但实际上对消费者来说还是太重;可以短途出行,但在续航和安全性上却遭遇瓶颈。目前来看,平衡车离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这个问题的路还很远。这也成了很多平衡车厂商放弃该产品线的原因之一。
共享模式带来的新启示
如果说平衡车厂商还是单纯通过迭代交通工具来解决出行问题的话,互联网公司已经玩熟了的共享模式则更加新颖。通过共享智能自行车,只需要找到一辆车,骑走它,最后把它停在目的地就可以。在这种思路下,用户不再需要拥有产品。
最近摩拜单车与ofo小黄车等的火爆,都证明了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这个问题的需求庞大而且不能被忽视。然而从商业模式上来看,共享自行车能不能走到最后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从目前来看,受到追捧的共享自行车依然暴露出很多问题。有媒体此前采访过用户有关共享单车的问题,也得到过不是太好的反馈。比如自行车本身太重,缺乏友好的体验,很难满足多样化的需求。而更深层面上,也有投资人分析称,这种模式前期投入和运营成本过高,实现盈利遥遥无期。其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便是成本,市面上很多的助力电动单车售价在2 000元人民币上下,而某些共享单车的成本据称已经接近3 000元人民币。
共享模式对于普通用户而言,可能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小的转变。对于某些小型平衡车、助力车厂商来说,其实已经敲响了警钟。因为如果共享模式行得通的话,消费者不买车,各种平衡车助力车的需求或多或少会受到影响。这种想法可以侧面说明这一市场已经成为了各方关注的重点。雅迪、小牛、小米与轻客等期望升级交通工具改变出行的公司和滴滴出行、摩拜这些互联网共享模式的公司正在从不同维度切入出行市场"最后一公里"的战争。
而在很多传统的制造公司眼里,不论是通过卖产品解决问题,还是通过共享产品来解决问题,都是不同商业模式之间的选择。而作为制造公司,最好的选择还是通过打造好的产品并尽可能降低成本,合理定价,提升销量获得更多利润。
笔者认为,相比较之下,融合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毕竟好的产品交给优秀互联网公司来运营或许才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而在这个理想状态下,这个市场的参与方都能各自发挥特长。比如可以共享电动车,由电动车公司提供产品和售后,互联网公司进行运营,双方共同切入这个市场。而对于普通出行者而言,他们并不关心有多少家企业正瞄准着上下班的路而在做着多么激烈的竞争,只希望有一个更舒服更快捷的通行方式。改变这一切可能需要无人驾驶、人工智能这些技术的广泛应用,这一切都还需要不少时间。
2022-05-12 15:36:09- 上一篇
涨价之后“滴滴Uber”前途几何?
自滴滴出行(以下简称"滴滴")和Uber中国(以下简称Uber)合并后,有关打车软件减少补贴与暗中涨价的新闻就层出不穷。笔者站在用户立场可明显感受到,近几个月打车费用直线自滴滴出行(以下简称"滴滴")和Uber中国(以下简称Uber)合并后,有关打车软件减少补贴与暗中涨价的新闻就层出不穷。笔者站在用户立场可明显感受到,近几个月打车费用直线飙升。涨价背后,似乎是一家独大的滴滴开始收网了,可问题是市场
- 下一篇
网络视频平台新格局初现,谁能笑到最后?
网络视频平台开始理性发展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不少网络视频平台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以守代攻,强化自己的优势,并寻找着对手的不足。首先,很多网络视频平台所做的就是搞好PGC(专业生产网络视频平台开始理性发展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不少网络视频平台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以守代攻,强化自己的优势,并寻找着对手的不足。首先,很多网络视频平台所做的就是搞好PGC(专业生产内容),并鼓励UGC(用户原创内容)。在PGC方面,爱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