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传媒

创维“DTMB项目”成就国际标准,开创海外应用历史

发表于:2025-01-21 作者:印象报导
编辑最后更新 2025年01月21日,覆盖全球近20亿人口,在亚、非、拉等14个国家和地区(含中国)采用的DTMB标准,在正式成为地面数字电视四大国际标准之一后,为中国制造走出国门开创了一条技术性更强、含金量更高的新覆盖全球近20亿人口,在亚、非、拉等14个国家和地区(含中国)采用的DTMB标准,在正式成为地面数字电视四大国际标准之一后,为中国制造走出国门开创了一条技术性更强、含金量更高的新路。2月12日,《深视新闻》就DTMB项目对
覆盖全球近20亿人口,在亚、非、拉等14个国家和地区(含中国)采用的DTMB标准,在正式成为地面数字电视四大国际标准之一后,为中国制造走出国门开创了一条技术性更强、含金量更高的新

覆盖全球近20亿人口,在亚、非、拉等14个国家和地区(含中国)采用的DTMB标准,在正式成为地面数字电视四大国际标准之一后,为中国制造走出国门开创了一条技术性更强、含金量更高的新路。2月12日,《深视新闻》就DTMB项目对创维进行了专题报道,由创维代表中国彩电企业参与的"DTMB系统国际化和产业化的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历经十年终于打破科技垄断,不仅为我国拥有自主标准做出巨大贡献,还开创数字电视领域我国强制性标准在海外应用的历史,也因此,创维摘得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十年磨一剑,打破欧美日垄断

DTMB,全称为"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帧结构、信道编码和调制",创维集团彩电事业本部总工程师、研发总部副总经理吴伟介绍:"DTMB是我们国家自主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个地面数字广播的标准,它涵盖了从数字信号的发射、传输到接收的全产业链的标准。到现在,DTMB已经成为我们数字电视的标配,也就是说,现在每一台电视机都必须内置DTMB。"

近年来,全球电视转播逐步由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转变,数字电视不但图像清晰、音质优良,而且用户可以从单纯的观看电视节目变为自主利用电视功能。然而数字电视标准的制定却长期被欧美日垄断,直到2011年12月,DTMB正式成为国际标准,它是继美国ATSC、欧洲DVB-T及日本ISDB-T后的全球第四大国际地面数字电视标准,目前已经在中国、巴基斯坦、印尼、古巴等十几个国家应用。

创维荣获2016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DTMB系统国际化和产业化的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其创新技术是DTMB的核心支撑技术之一。早在2006年,创维就已经开始把这项技术应用到彩电产业,当时,创维与清华大学合作,解决使用DTMB标准时必须解决的大量应用问题,如,解决快速捕获和同步跟踪的问题,解决信噪比门限的问题,以及抗脉冲干扰能力等问题。DTMB系统经历了漫长十年时间的检验,终于被认定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助力中国在国际数字电视市场竞争中崛起。

甩掉高额专利费,中国标准海外输出

对于任何一个产业而言,能否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都是至关重要,这决定着这个国家在该全球产业链布局中是处于低端制造还是处于高端知识产权领域。电视行业作为国家重要的产业领域,长期以来,中国的彩电制造量和保有量都是世界第一,然而在数字电视时代前,中国的电视标准都是选用欧洲的标准,没有自主的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国内的相关产业一直都只能赚取加工费。

DTMB系统的成功研发,解决了国内企业技术受限于人的弊端,不但打破了外资对行业标准的垄断,而且甩掉电视标准的高额专利费用。"在DTMB研发成功之前,国内的数字电视长期沿用的是国外标准,这造成国内芯片厂商等在研发信号接收器时都需要先向日本、欧美等国家的相关组织交付一笔高额'专利费',这在无形之中也造成终端彩电行业成本的提升。"吴伟表示,中国具有自己的标准以后,更可以把中国标准进行海外输出。

掌握核心技术,3年新增利润12亿元

创维集团总裁杨东文先生曾经强调,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主要在于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DTMB系统国际化和产业化的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就带来了一系列创新:该项技术应用之初,仅能用一片独立的芯片来进行解调,而随着芯片技术的发展,此项功能已植入主芯片,便于批量使用与推广。同时该项技术也带来一系列的突破:传输效率更高,抗多径干扰能力更强,信道性能更加良好,适于移动接收。

在采用DTMB系统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创维自主开发了DTMB国际标准高清一体机;2013年-2015年,创维生产超过1400万台DTMB国际标准一体化数字电视机投放国内外市场,其主要性能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三年新增销售额累计311亿元,新增利润12.1亿元,新增税收4.42亿元。

创维能够持续巩固国内的彩电品牌一哥地位,并走向国际,其不断的技术创新是关键。如今,创维在数字电视领域技术发展中又踏上新的征程,据透露,下一步随着4K技术的普及、8K技术的到来,创维将对发射、传输、接收等应用做进一步研究,使之与内容发展相适应,持续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变革升级。

2022-05-12 15:23:4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