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传媒

中国养老院终于要开始赚钱了 下一个20年我们能享受到什么样的养老服务

发表于:2025-01-21 作者:印象报导
编辑最后更新 2025年01月21日,去年这个时候,我们报道过"养老院70岁的看护工人杀人事件"。87岁的孙斌父亲失去了自立能力,为了防止老人主动活动造成伤害,在养老院用3米长的红色广告布拧成的绳子被困在了铺板床上。 他下床的时候,红色胶带勒住了脖子,窒息而死。这听起来有点无情残忍,但却是许多中国式养老院的真实写照。 在我国广大欠发达地区,养老院的损失是常态,束缚焦虑的失能失智老人也是常态。长期以来,中国式养老困局陷入双重尴尬:相对于

去年这个时候,我们报道过"养老院70岁的看护工人杀人事件"。

87岁的孙斌父亲失去了自立能力,为了防止老人主动活动造成伤害,在养老院用3米长的红色广告布拧成的绳子被困在了铺板床上。 他下床的时候,红色胶带勒住了脖子,窒息而死。

这听起来有点无情残忍,但却是许多中国式养老院的真实写照。 在我国广大欠发达地区,养老院的损失是常态,束缚焦虑的失能失智老人也是常态。

长期以来,中国式养老困局陷入双重尴尬:

相对于1.9亿老人(65岁以上),相对于4200万失能半失能老人,中国只有823.8万张养老床位。

是个挣扎、排队好几年,直到死都没能进养老院的中国老人:

他们一个人住在老房子里,行动不便,老了就被困在楼上,基本的饮食和生活都成问题。 即使住在城市,老人也没有钱和家人一起照顾,也没有钱寻求专业养老服务的帮助,只能被困在家里,不能算是生活。

有些人进了养老院,但几乎没有服务。 昏暗、檀香木掩盖老人气味、二手市场淘汰的床位和家具……几十床小养老设施,往往是很多上班族家庭更现实的选择。

作为最中心的护理环节,护士的服务质量也非常令人担忧。

另一方面,连年亏损、难以发展的养老产业和经营惨淡,是一批叫苦不迭的养老院经营者。

长期以来,养老床位远远低于我国失能老人的实际需求,但养老机构平均入住率只有25%,3/4床位闲置。 大部分养老院都处于亏损或微利的状态。

没有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养老产业,我们只能把所有的重担都放在家庭照顾者身上。

4200万失能半失能老人,10年后将达到6290万人,30年后将接近1亿人。 急剧增加的老年人口和失能失智的谁来照顾问题,我们如何度过体面的晚年? 兼具公益性和市场化双重特征,中国养老机构到底如何能兼得?

养老机构在泥潭里挣扎了20年

作为民生的养老事业,天然披上了"福利性"、"公益性"、"保障性"的外衣。 但是,没有一个政府能够负担1亿4200万老人、4200万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养老问题。

作为涉及数亿人的民生工程,养老必须由民营企业承担。

本世纪初,中国老龄化社会刚刚开始,许多社会资本纷纷涌向银发经济的蓝海,试图分一杯羹。

山东省德州市养老产业协会会长赵士治在养老行业玩了多年,从2006年自建自营养老院开始。 "地租,房子盖,床位五十张。 "他告诉八点健闻,刚开始的时候很辛苦,第一年连老人都没有入住,第三年才收了三个老人,前七年亏损状态持续。

2010年前后,多家国有企业、房地产、保险公司进入了入局养老市场。

保监会2010年发布的《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引发保险公司养老建设高潮的房地产企业正值当时市场快速增长后的瓶颈期,以自购自住、以养老为名获得土地减免的"中字头"国有企业也开始尝试养老地产,养老产业市场

然而,在我国巨大的养老需求、低支付能力的结构困境下,许多养老院只被视为一个收容所,维持着老人们最基本的生理需求。

因此,目前只有"解决痛苦"的养老院很难买到,"创造快乐"的高端养老社区,目前需求还十分有限。

由于严重定位和需求不匹配,养老机构在泥潭中挣扎了20年。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乔晓春2016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即使在老龄化非常严重的一线城市北京,超过60%的养老企业也处于亏损状态。

北京邻里养老运营总监、公众号《养老智库》发起人李子辰总结了很多当年失败的案例。

2010年,由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北京城建集团共同策划的北京曜阳国际老年公寓正式建成,采用物业模式销售1.4万元/,拥有70年使用权,但因销售状况不佳,传统床位月租模式4000元起同样,基于非常低的入住率,北京曜阳国际每年都出现巨额亏损,"项目实际上早就进入半停业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北京市平均工资仅为4672元/月,正常上班打工的人难以负担。 更何况老人。

2015年3月,房地产巨头万科第一个养老项目"幸福家园社区养老中心"正式投入运营,位于北京市五环开外的洞店,价格3000元/床。 开业后,项目状况不容乐观,业界正在分析入住率低迷的中心原因。 太远了。 2018年12月,该中心连续亏损停止运营,宣告北京首个养老项目经营水平探索失败。

当时北京企业的退休人员养老金仅为3355元/月。

对于每家养老院来说,前期最大的就是土地成本,无论是买地建房、租房、自己出钱、银行贷款,还是上千万前期投资,都要让企业做好长久之计。 创建口碑和积累客户需要时间,投入成本越大,越多的大公司需要8-10年。

一些农村敬老院想勉强维持,但担心服务质量。

八点健闻考察了三线城市的小养老院:

沿着有扶手的楼梯上楼,门口放着一罐檀香木,掩盖着满楼飘来的老人的气味。 过道很昏暗,左右有老人的房间,走过去有阳台。 上午10点,能走路的老人被压在这里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

走进失能老人的房间,尿味扑鼻而来。 护士把老人湿透的裤子扔到地上,刺鼻的气味就像鲣鱼在喉咙里。 每天下午3点的打扫时间,护士都会粗暴地抬起老人的脚,用旧毛巾擦拭老人萎缩的身体。 臀部已经被褥疮覆盖了。 护理人员轻轻回答了那个,说"老人可以做褥疮"。

老龄化高原即将到来。 我们的养老机构准备好了吗?

中国从2000年开始老龄化的前10年,养老一直是数字和概念上的焦虑,很多人享受着退休后的自由生活,但还没有出现真正困扰老年人的失能失智问题。

据学者估计,2015-2050年是我国许多独生子女父母进入老年的关键时期。 但是,没有人能照顾他们。

进入"超老龄化"前,我国将迎来2018-2022年、2028-2039年两次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年均净增8600-1120万,第二次增长高峰时间长、速度快。 在老龄化高峰之后,将进入老龄化高原,而不是缓慢的下坡。

这才是中国老龄化趋势的真正形式。 我们应对"未富先老"的急剧挑战,没有太多时间调整和缓冲。

国家一级很早就认识到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这被认为是养老服务日益尖锐的课题。 此后几年,进入全国养老服务体系规划,进入各地制定的养老服务条例,机构从未缺席过得来速保障方式,但始终"政策不落地,企业不愿进入"。

多年来,政府为了解决支付壁垒,尝试了各种手段。 补充供方、消费者、补床、补头,最终确定了类似长卫的两头补货方案,作为最重要的支付渠道。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乔晓春团队调查3年后发现,2016-2018年,事业单位养老机构近3年领取的运营补贴平均为189万,民办非企业177万,企业68万。 78%的事业单位、988%的民营企业、52%的企业得到政府补贴,除人员、房租补贴外,还有很多政策优惠,补贴规模很大。

但是,即使有那么多补助金,养老机构也没有开始赚钱。

据周贤春调查,1-3年投资4.5%,4-6年投资4.9%,10年以上收回投资62%,大部分需要10年以上收回投资。

北京慧龄社工所主任王军杰也表示,在理想情况下,一线城市养老院的回本周期最短,为40个月左右,大多需要5年时间,考虑到装修折旧成本,需要近10年时间。

"政府向企业提供了大量补助金,但实际上企业的损失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周指出,换句话说,政府支持本来应该破产的养老机构,但对老年人养老没有真正的支持作用。

"如果老百姓自己出钱的话很难。 因为老年人不想出钱。 但是,如果政府想投入,市场一定会介入。 "。 乔晓春分析说,老年人的支付能力决定了"不知天花板",晚年的成本决定了"不知天花板"。 其中的空间差距需要政府来弥补,"如果政府不出手,这件事就永远做不到"。

政府驻外企业运营,能拯救养老院吗?

在众多补给点的手段中,"公务/公共民营"是最有效的之一。 顾名思义,这种模式的核心是,政府走出土地盖大楼,企业承包服务,就相当于"提包入住"。

这种模式有特殊的历史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各地许多政府建立养老院,作为救助"三无"老人、五保户的社会福利机构。 特别是在农村敬老院,条件差、服务质量差的情况很多。 但是今天,养老院的定位却面向大众,特别是广大城市的中产阶级,提供商品化的养老服务。

王军杰告诉八点健闻,很多建于20世纪90年代的敬老院,房屋设备老化,改造成本很大。 虽然一些地方政府财力有限,但新进的企业投资养老行业最少需要数百万建设资金准备,一些政府认为引进优秀专业的养老服务来托管和经营当地的老农村敬老院比较好。 政府应该出钱,企业从政府那里接手养老院,完成兜底功能后,可以面向社会招募老人,通过整合场地、资金、客户资源,可以兼顾社会效益和商业效益。

2013年底,民政部印发《关于开展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推进公办养老机构公共建设民营。 2015年2月,民政部主导的《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鼓励探索构建PPP等模式。

这些文件揭示了政府希望民营企业养老经营者降低成本、扶植其发展的重要信号。

"各地正在向民间转型,但还没那么快。 那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民间机构有资格、能力、欲望去承担。"赵晓春肯定了这一倾向。

传统养老模式下,养老项目收益低,投资回报周期长,民间资本难以进入。 在PPP模式下,政府可以给予参与的民营企业税收优惠、贷款担保、土地优先开发权等政府支持作为补偿。 这一举措无疑提高了民间资本投资养老行业、养老服务供应量。

具体的政府出力方式多种多样,有的给地,有的盖楼,有的出钱,有的免租。 对企业来说,该模式主要解决了土地建设成本和集资投资的难题。 对政府来说,不仅有服务供给方的接受,老人的需求也有保障,养老服务质量也有所提高。

当初,社会资本并不看好"公营/公营民营"的模式。 因为这类政府参与的项目一般要求"民办非营利"。 但到了2015年左右,我们发现养老行业发展了一段时间,很多重资产模式可能都不灵了。 正是这样,才明白了公共/公共民间模式的好处,被认为"很香"而"之后,很多公共/公共民间项目被夺走了"。

据鲸准研究院《2019中国养老服务行业研究报告》介绍,2015年是养老PPP项目建设的高峰,之后很多项目逐渐落地,其中很多项目采用公营形式,设施整体养老服务体量开始加大。 截至2019年3月11日,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公布的养老PPP项目共有185个。

多年亏损后,赵士治的养老院在出台各种政策后也开始迎来契机。

"政策和补贴主要帮助员工尽早顺利走出困境。 "赵士治对八点健闻说,"我们是民办非营利性企业,说原则上不允许盈利,这几年赚的就是政府补贴,用这笔钱铺床、装修,和水电、修理费差不多。 入住率高了,养老院才有收入。 "

政府同意将机构交给社会企业运营,民间可以担任当地"三无老人""五保户"困难老人的角色,其馀床位可以面向社会接收老人。 "公营民营对价格有一定的限制,绝对不允许市场化收费,所以很少收取万元以上,可以为原有国有固定资产的维护赚一点钱。 "王军杰说。

王军杰在北京、重庆、郑州等地参与了多家养老院的经营。 其中重庆万州区托管农村敬老院20多家,投入资金改造,服务提供档案升级后实现连锁运营。 "经过片区整合优化,一些机构已经没有亏损。 原本受生存分界线折磨的人,也接收了一部分社会老人,向好的方向发展。 "

河南许昌"95"之后,养老院院长樊金林告诉八点健闻,自己的养老院项目是公营模式,但需要自己出资百万左右。 政府方面出资消防、住宅部分支持养老行业,自己出资的部分主要用于装修、人力、设施等。 由于地块的属性,之后还需要支付租金,但与该地区相比租金便宜很多。 樊金林表示,目前养老院开办才一年,收支平衡,前期投资不少,但如果浪费时间,回收成本必然不成问题。

公共民营模式形成后,养老行业已经摆脱了过去的惨淡,逐渐恢复原状赚钱。

王军杰告诉八点健闻,养老院行业利润低,一般养老院徘徊在10%左右,其中可能只有5%。 最大的投资是地租修订等硬件成本。 各地开展公务公营后,普通养老院只要入住率达到50%,就几乎可以实现收支平衡、生存下来。

在接下来的20年里,我们能享受什么样的养老服务?

尽管没有像医药行业那样风起云涌,但相对平静的养老行业也在静观其变。

"一家养老院能连续运营20年很辛苦,但如果这家养老院还在使用20年前的模式,下一个20年就不会持续了。 "安和福利合伙人王悦在公开演讲中说。

组织是养老的最终归宿吗? 养老服务领域盛行"9073"或"9064"规律。 也就是说,90%的老年人是居家养老,7%或6%的老年社区,3%或4%的老年设施是养老。

"但实际上,最后3%的失能,失智老人真的要去机构吗? 而且,设施真的比在家好吗?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王中汉博士说,这可能仍然会打上问号。 "确实,养老设施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专业护理场所和专业护理床,确实让没有高度功能的老人维持基本生活。 但是,离开家人生活在陌生的设施环境中,他们的幸福感真的会提高吗? "

201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建立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框架。 但是,在近两年的政府文件中,关键词悄然变成了"机构互补",更多的空间留给了社区和家庭。

这是一个重要的转变,根据传统观念和现实情况,意味着最符合老人和社会需要的其实是家门口的养老院,以及送上门的养老院服务。

小而美丽的社区化养老可能比集约设施养老更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一种形象的类比是,机构养老就像一个大超市,种类丰富,选择多,能满足老年人的现实需要。 另一方面,社区就像小区附近的便利店,价格有点高,但比便利更接近老年人的现实需求。

据微信公众号"黎大妈聊老"负责人孙黎观察,2018年以来,不少机构养老企业开始进入社区养老模式。 "社区养老模式是指不脱离原居家环境,离原住所较近,方便看望子女,并具备原机构养老的基本护理功能。 "

在孙黎的例子中,政府经营养老院的价格范围为3000-4000元,民间机构为4500-11000元,社区养老院的价格约为5500-6000元,居家成本为6000-7000元。

这种被称为"无围墙养老院"的养老模式,可以在家门口的老年食堂、提供临时服务的日托中心或需要帮助的时候打电话叫护理人员回家。

因此,社区养老可能聚集家庭和机构优势,兼顾情感和照顾需求,成为最符合中国特色的未来养老模式。

王中汉在谈到八点健闻时表示:"如果我们真的能在社区形成养老护理中心,提供饮食、洗澡帮助、上门护理等服务,老年人住在自己家不是更好的选择吗? "。

社区护理中心的重要性在老龄化进一步发展的日本已经得到应用。

NHK记录文学系列作品《看护杀人》中有这样一段:

"长期压抑的家庭看护者们的压力,就像把水慢慢倒入空杯子里,靠近杯子的边缘一样,似乎还能承受。 等到装满的话,就像杯子里的水溢出来崩溃一样。 "

该系列的另一部作品《老后破产》聚焦于老龄化少子化时代的普遍困境。 无论是独居老人,还是老年夫妇,如果没有"可依靠的钱"和"可依靠的人",就会陷入"晚年破产"。

他们的身体处于健康和疾病的边缘,不一定要去养老院。 这些老年家庭的困境可能会在下一秒崩溃,只要接受上门护理和日托,就可以松一口气。

设施确实有限,但如果能有设施形态的社区,能在水杯溢出之前接住一部分,悲剧可能就不会发生了。 大多数独居老人,只需要社会的一点帮助,就能体面地生活下去。

1962-1972年婴儿潮出生的人将进入老年人行列,30年后,中国将迎来至少2亿8千万规模的老年人口增长。 抓住这个窗口期,如果不能构建符合中国式养老特点的服务体系,未来社会将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

年轻的博士生王中汉也同样在自己年老后表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人们是想在熟悉的家庭环境中,享受社区提供的各种养老服务,还是在陌生的养老院? 这可能是值得我们继续思考的问题。 "

2022-05-12 13:33:3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