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传媒

全球粮食安全敲响警钟

发表于:2024-11-25 作者:印象报导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11月25日,全球粮食安全敲响警钟最近,随着世界各地粮食价格持续上涨,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发出警告,在全球变暖、地区冲突、疫情的持续多重打击下,2022年2月全球食品价格指数创历史新高,38个国家的4400万人徘徊在饥饿边缘。全球粮食危机会爆发吗? 我国会出现粮食短缺吗? 面对疫情和地缘危机下的全球粮食安全,我国应如何应对? 记者采访了中国农业大学讲座教授、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樊胜根。地缘政治

全球粮食安全敲响警钟

最近,随着世界各地粮食价格持续上涨,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发出警告,在全球变暖、地区冲突、疫情的持续多重打击下,2022年2月全球食品价格指数创历史新高,38个国家的4400万人徘徊在饥饿边缘。

全球粮食危机会爆发吗? 我国会出现粮食短缺吗? 面对疫情和地缘危机下的全球粮食安全,我国应如何应对? 记者采访了中国农业大学讲座教授、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樊胜根。

地缘政治冲突、全球新型冠状病毒大爆发持续、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等因素叠加,成为引发全球粮食危机的"超级风暴"

记者:这次粮食价格上涨的原因是什么? 会引起全球粮食危机吗?

樊根(粮食系统内部许多因素相互关联的特性,使粮食安全面临的风险更加复杂,每个风险都可能严重破坏系统,这些风险的组合可能威胁全球粮食安全。 20世纪以来,世界经历了几次粮食价格危机。 包括20世纪70年代石油价格危机引起的全球粮食危机,以及2007年至2008年生物燃料需求和粮食出口限制等引起的粮食价格危机。 如果食品价格高涨、收入减少、多重风险重叠,世界粮食不安会更加严重,影响到几乎所有国家。

从2021年开始,世界食物价格,特别是粮食价格显著上涨,达到了2012年以来的年最高平均值。 今年2月,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公布,全球食品价格指数为140.7点,比1月上涨3.9%,比2021年同期上涨20.7%。

国际食品价格上涨的原因分为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 供应方面,地缘政治冲突、全球新型冠状病毒大爆发持续、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农业投入成本高等因素导致全球粮食供应紧张。 在需求方面,能源价格高涨和由此带来的对生物燃料的强烈需求是最近价格高涨的主要原因。 此外,利率下降、货币政策宽松、大宗商品投机交易活跃、美元贬值等宏观经济因素加剧了国际粮食价格暴涨。 我认为,如此多的因素叠加在一起,这是形成粮食危机的"超级风暴"。

这次粮食价格上涨是否真的会引发全球粮食危机,取决于国际上近期能采取什么行动。 如果不加理睬这场危机,粮食危机的后果将波及世界各国,许多人付不起高昂的粮食价格,陷入饥饿和营养不良,最终影响人类的健康发展。

人类历史始终笼罩着饥荒的阴影,但进入20世纪饥饿爆发的频率减少,主要得益于全球化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自由贸易的流通

记者:在人类历史上,饥饿总是像一个隐藏的幽灵,并没有远去。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世界人口迅速增加,但饥饿的发生频率减少了。 其理由是什么?

樊根:二十世纪后,饥饿爆发的频率确实减少了。 我认为有几个因素。

第一个是全球化的影响。 过去的饥荒往往局限在一个地方。 例如,18世纪70年代,南亚次大陆英属孟加拉发生了该地区有记录以来最大规模的饥荒,造成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惨剧。 由于当时各国封闭,基础设施不发达,一个地方发生饥荒后,其他地方粮食没有运来,信息也没有流通,一旦遭遇干旱、水灾、病虫害、天灾人祸,就容易发生饥饿,造成大面积人员死亡。

第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吃饭"成为二十世纪人类的可能。 二十世纪初,氨合成技术投入生产,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随着遗传生物学的发展,杂交育种使人类更加开发现有农作物潜力,如袁隆平的杂交米育种大大提高了水稻产量。 杀虫剂等农药的大规模使用,改变了农业在病虫害面前无能为力的状况。 通过以上技术突破和迄今为止的农业技术积累,农业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不确定性,粮食生产能力也提高,这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

第三,世界自由贸易发挥了巨大作用。 其实,世界上生产的粮食足以养活世界人口。 从2019年到2020年,全球粮食产量超过27亿吨,按75亿人口计算,全球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360公斤,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粮食安全问题。 但是,粮食资源在国家和地区有很大的落差,"总体平衡、贫富差距"的形势是饥饿人口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随着贸易基础设施的发展,如果一个地区发生饥饿,可以通过自由贸易从没有发生饥饿的地区进口粮食,度过危机。 另外,像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这样的国际机构的存在,也在粮食分配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通过捐赠一些国家的多余粮食,向贫困地区发放,可以实现粮食的相对协调。

事实上,到了这个时代,我们不应该面对世界上任何人的饥饿,应该出现"吃不饱饭"的问题,由世界共同解决。

为避免全球粮食危机,国际社会必须保持粮食贸易畅通,限制生物质能资源生产,保障粮食储备厚度不足的国家和人员

记者:刚才我说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避免全球粮食危机,其中包括哪些措施?

樊根:在全球层面,重要的是我们呼吁各国不要采取限制贸易出口的办法,让全球粮食贸易保持平稳,把粮食运出去,让各国有没有粮食可以互通。 目前全世界粮食贸易供求基本平衡,但如果这种平衡被战争破坏,对世界粮食市场的冲击会很大。 近年来,许多国家限制出口,相互制裁,引起了市场的担忧。

2008年,世界上曾爆发过粮食价格危机。 从2006年开始,世界粮食价格开始大幅上涨,2006年全年上涨12%,2007年上涨24%,2008年最高峰时期上涨80%。 导致危机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各国采取了限制贸易的方法,一些主要的美国生产国为了保障国内供给而限制了出口,使美国价格大幅上涨。 所以现在最重要的是保证贸易的顺畅。

第二,提出限制生物质能生产对粮食市场的影响。 世界燃料市场与粮食市场的关联增加是最重要的结构性变化之一。 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价格上升后,生物质能的生产将扩大。 世界大宗商品价格涨幅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是生物燃料造成的。 例如,美国用玉米生产燃料,欧洲种植小麦和玉米的土地变成菜籽,用菜籽油等植物油生产燃料。 2004-2007年,全球玉米产量增加了约5100万吨,同时仅美国生物燃料,特别是乙醇产量就增加了约5000万吨。 目前,美国汽车焚烧的粮食充分保证了82个粮食短缺的低收入国家的必要性。

为此,呼吁各国采取立法和其他政治措施,切断生物燃料生产与能源价格的关系。 用粮食制造生物燃料危害环境,浪费能源,最终给世界粮食供给带来毁灭性的后果。 国际社会必须采取共同措施限制生物质能源的生产,将粮食留给人类。

第三,国际社会应当采取多种粮食援助措施,对粮食储备厚度不足的国家和人员提供保障。 包括以现金转移支付为主要内容的现金援助等。 2008年全球粮食价格危机爆发时,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设立了财政保护机制。 例如,设立信托基金,用于加快为粮食安全项目提供资金的速度,提供种子和化肥,支持食物生产等。 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地区机构也推出了减轻粮食危机影响的紧急贷款。

在国家一级,现在几乎所有国家都开始春耕,各国无论财政支持还是政策支持,都必须采取支持的办法,确保春耕春播正常进行,并比以前多进行一点。 特别是非洲,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应该增加对农业生产的支持,为今年上半年的粮食带来好收成。 另外,全球粮食市场的生产、价格、库存等信息要尽量透明,避免囤积、挤兑、不合理囤积粮食。

有了某种粮食,种子才是粮食安全的根基,只有亲手握住中国种子,才能稳定中国饭碗,实现粮食安全

记者:有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人均粮食持续下降,面临粮食危机的人比重越来越高,未来世界发生粮食危机的风险将逐渐增大。 你觉得这个看法怎么样?

樊根:这个风险确实存在。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集中在亚洲,特别是东亚、东南亚和非洲。 其中,中国、日本、韩国通过自己种植和贸易,基本解决了自己的粮食问题。 我担心的是非洲和南亚。 从世界粮食不安全人数分布来看,在20亿粮食不安全人口中,10.3亿位于亚洲,6.75亿位于非洲。 这些地区人口数量非常多,人均资源和土地更加短缺,饥饿人口比例是世界上最高的,也是未来值得关注的重点。 事实上,南亚和非洲的粮食短缺是导致世界粮食生产需求失衡的重要因素之一。

记者:这几年我国有可能出现粮食短缺的问题吗?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大爆发与地缘危机重叠的全球粮食安全危机,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樊胜根:中国的粮食安全完全可以保障。 首先,我国粮食生产能力雄厚,到2021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超过1.3万亿斤,小麦、大米基本实现粮食自给,全球耕地9%、淡水资源6%培育世界人口近1/5。 其次,我国谷物年进口数量少,主要目的是调整需求结构,更好地满足人们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2021年,我国小麦进口总量仅占总供应量7%的玉米,我国自给率超过95%。

根据人口"七普"数据,我国现有人口14.1亿,2021年,我国粮食产量为1.37万亿斤。 根据目前粮食产量,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70公斤,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能够满足人们日常营养需求。 我国粮食库存充足,库存消耗率远远超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提出的17%-18%的水平,特别是对于两大粮食,小麦和稻谷的库存几乎相当于全国人民的年消费量。

目前我国进口量较大的粮食是大豆,国家也在采取措施解决大豆国内对国际市场依赖度较高的问题。 例如,增加国内的生产,用动物植物蛋白质代替等。 因此,在冲击下,国内粮食价格可能短期波动,但长期保证我国粮食安全。

现在要特别关注小农户和低收入家庭等弱势群体,采取措施防止他们的生活受到食品价格上涨的影响。 从长期来看,应对突然而持续的粮食价格上涨,转变为更具可持续性和弹性的粮食系统,以抵消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影响至关重要。 建议继续加大农田和畜牧业基础设施投资,推进农业技术研究,应对气候变化,加强农业食品风险管理平台,为农民提供农业信贷、灾害保险等金融支持。 另外,要加强与主要粮食生产国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伙伴关系,丰富进口来源地,优化国内供给结构、重点粮食和食品进口结构,使居民膳食更加健康。

记者:种业安全和粮食安全的关系如何? 你认为种子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樊根:有才能就有粮食。 种子是农业的"筹码",可以说是粮食安全的基础。 只有亲手握住中国种子,才能稳定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

农业生产未来发展靠创新,创新的根本是种业创新。 近年来,我国在生物育种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在水稻分子模块设计育种技术方面优势突出。 与此同时,我国必须正视农业科技方面面临许多"掐死"难题。 例如玉米、大豆等我国部分作物受育种和栽培等因素的影响,少数单产可能有较大提高的蔬菜品种不能充分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要,部分蔬菜品种仍需进口。

到2050年,粮食必须至少增长50%,才能养活全球90亿人口。 全球变暖趋势决定了干旱对未来农业的巨大挑战,粮食可能减产。 这意味着提高种子韧性以适应气候变化也很重要。 另外,未来种子产业的方向,增产只是一个方面,要实现添加营养素使之健康有营养等,能赢多少。

无论是解决育种难题,还是实现赶超,都需要有更大力量、更远规划的创新工作。 要加强基础性前沿研究,启动重点种源核心技术攻关,培育我国优良种业企业,提高科技能力,真正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互补的创新体系,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

2022-05-12 13:32:0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