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传媒

即将消失的“船型屋”,能否搭上申遗“快车”出圈?

发表于:2025-01-24 作者:印象报导
编辑最后更新 2025年01月24日,能坐上即将消失的"船型店"、世界遗产登录"快车"吗?"深闺不知人"的优秀黎族传统文化亟待抢救性修复介入茅草屋顶、草泥覆盖墙壁,形状像倒置的木造船。 这样的"船型屋"是海南黎族群众世代居住的房子,有几千年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海南省共有近16万户,80万黎族群众居住在船型屋及其村落。 从1992年开始,海南省实施茅草屋改造工程,帮助黎族群众搬出低矮阴暗的船型房屋。 到2010年底,

能坐上即将消失的"船型店"、世界遗产登录"快车"吗?

"深闺不知人"的优秀黎族传统文化亟待抢救性修复介入

茅草屋顶、草泥覆盖墙壁,形状像倒置的木造船。 这样的"船型屋"是海南黎族群众世代居住的房子,有几千年的历史。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海南省共有近16万户,80万黎族群众居住在船型屋及其村落。 从1992年开始,海南省实施茅草屋改造工程,帮助黎族群众搬出低矮阴暗的船型房屋。 到2010年底,全省少数民族同胞"独门独户",完全告别了茅草屋顶的历史。 目前,只有五指山市毛阳镇初保村、东方市江边乡白查村两个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村庄保留了老样子。

古老的船型屋不见了,独特的黎族歌舞、体育、医药等传统文化出山的步伐也有些落后。 如何让世界更加了解海南? 如何正确认识、更好继承和开发以船型屋为代表的黎族传统文化? 让我们一起走进黎族群众居住区,从黎族人民、省市县干部和遗产研究专家那里寻找答案。

"茅草屋已经不好住了! "

从海南五指山市区出发,走国道,越过10多公里的阿陀岭到达毛阳镇,再走村道到达初保村。

这是一个建在山坡上的村子,山附近有水,风景优美。 村口石刻村名、茅草仓库、"海南省文物保护机构"石碑引人注目。

沿着村道往里走,左手边有几块绿色的水田,山泉溪涧从村前流过。 右边的山坡上,挂着干栅式黎族民居风格的茅草屋,村子里空无一人,有的屋顶的茅草变成了铁皮,有的则用来饲养鸡、鸭等家禽。 从门外看,房子里又低又暗,土地、木板墙、三石炉……到处弥漫着古老的气息。

2010年,当地政府在老村庄附近建设了新村庄。 全村76户约400人全部搬迁到新村两层楼,房屋连接完好,环村路、文化室、篮球场、自来水等基础设施齐全,家中有沙发、电视、独立卫生间、浴室,村民生活条件较好

坐着新潮摩托车在山上槟榔林干活回来的村民王世奇说,老村离田地很近,大家都把农具放在老房子里,中午偶尔在老村休息。

谈及对古村的态度,80后村民小组组长说:"大家一定很爱古村,毕竟是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 要说住,茅草屋夏天凉快,冬天周围透风就不好住了,已经很难住了! "

新村一位20多岁的单身男子直言,他们并不想回茅草屋,而是想用旧村的老房子宅基地,盖新房改善居住条件。 新村当时分配的房子住得很够,但不够年轻一代结婚使用。 但是,老村是省级文物保护机构,旧房子不能拆除,宅基地也不能使用。 为了缓解村民的情绪,也为了让老房子"红一点",村民们被允许在茅草屋里午睡、养禽。

在海南,有像初保村一样保持原貌的黎族传统村落,还有位于东方市江边乡的白查村,这里地势平坦,80多间茅草屋整齐排列,阵形相当。

白查村和初保村都是干栏式传统黎族民居风格的茅草屋,但各有特色。 初保村是木板墙体,白查村是木板上拌有秸秆的黄泥,密封性好。 采访当天,住在当地的"候鸟"带着几个朋友参观了村子,在茅草前摆着姿势拍照。

"宅邸形似舟,可以编茅造,也可以蘸葵和藤叶,随便用。 门靠着背打开,在洞旁边开了个洞,以为是小屋。 房子里以树为栅栏,横铺竹木,上面住着男女,下面住着家畜鸡海豚。 "100多年前,美国传教士香便文曾去海南岛旅行考察。 此后,他说,《海南纪行》年,黎人居住的船舱被广泛通风是健康的理由之一。

海南省旅游文化广电体育厅文物处副处长黎吉龙介绍,黎族传统村落的选址、空间布局、房屋建筑风格和技术,充分展现了黎族人民敬畏自然、善于利用自然的智慧,体现了黎族先人的价值观、社会观,细致而广泛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但是,由于时代的发展,老百姓不能回到茅草屋。 他们可以作为文物加以保护和记忆,便于后代了解他们的祖先曾经住在这个船型房间里。 "东方市文化馆馆长陈荣川介绍,传统村寨已经成为"活化石"般的文物,东方市计划引进企业,将这里建成旅游景点,供游客参观。

黎族的传统文化独特而精彩

黎族是海南特有的古老民族,人口150多万,约占全省总人口的15%多,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91%。

黎族同胞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为黎锦、黎陶、黎歌、黎舞等特色技艺做出了贡献,拥有自己的方言系统、服装系统和非常突出的纺织技术,创造了适合热带海岛自然环境的鲜明特色文化。

古朴的原始船型家园、巧夺天工的黎锦、热情奔放的竹竿舞蹈、神秘纹样的老人……漫步海南中部山区,感受到黎族传统文化丰富的美好与古老神秘。

黎锦作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从原始社会向农业社会过渡阶段的物质见证,至今已保存了3000多年,是中国最早的棉织品,被誉为"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 黎族女性神秘的"纹面"传统,是神圣纯洁的象征……

近年来,许多黎族特有的传统技艺作为无形文化遗产受到保护。 "海南省级以上82个项目中,黎族共有28个,占三分之一以上。 "海南省无形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非遗保护部主任陈佩说。

2009年,"黎族传统纺织刺绣工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多年来,中央和海南省为此投入了超过1亿元的资金,完善了保护体制机制,建设了传习馆、传习所,培养了传承人,织女已从申报时的不足1000人发展到现在近20000人,是目前海南保护最好的无形项目

由于政府的投入,黎族的其他几个无形项目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 5年来,全省各市县有关部门举办近600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讲习会,积极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记者在白查村采访时,村口正在开展黎族干栏建筑技术培训。 陈荣川介绍,文化馆每年举办培训活动,参与者有补贴,研修班通过向村民购买茅草等建筑材料,给村民带来一定利益,村民也有积极性。

5A级景区"槟榔谷",以诺达热带雨林文化景区为代表的少数民族风情旅游胜地,成为向游客展示黎族村寨原生态自然风貌的好去处。 其中,槟榔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由非物质文化遗产村、甘什利村、雨林苗寨、梦想田园四大板块组成,展示黎族十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魅力十足,被誉为海南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以黎族文化为主题的大型演出,经常在全国少数民族比赛中受到称赞。 去年9月,表现黎族儿童与自然和谐、努力建房等生活情景的歌舞诗《黎族家园》,在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获得"剧目金奖",去年年底在上海连续演出三场,上海刮起"最棒的黎族风"。

申遗能"走出圈"黎族传统文化吗?

黎族传统文化中有一种"深闺之人不知"的味道,不可否认国内外"存在感"不强。

黎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文字,其文化形态通过口头和行为世代相传,延续至今。 海南省民宗委员会文化教育宣传处处长张正金表示,黎族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表现等有所弱化。

"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黎族群众的许多生活习惯、文化习俗也随着黎族传统村落的消亡而'式微',"陈佩说,如今在黎族青少年眼里,他们的技术有:挖木取火、树皮布、原始制陶技术、骨器技术、栅栏建筑技术、干栏建筑技术

关于丰富独特的黎族传统文化,国家林草局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 )绿色名录委员刘保党表示:"很有价值。 传统村落在全省只剩下两处,濒临灭绝。 不仅要好好保护,还要得到'繁荣传承'来开发利用。" 我其实很着急。 因为从事世界遗产保护的人有使命感。 "

"旧的东西并不落后。 "刘保党认为,几千年来,黎族人民是如何在高温多虫的热带雨林中生存的? 寻找答案,必须回归原住民朴素的生存智慧。 最擅长与热带雨林打交道的是居住在海南的黎族,他们朴素的生存智慧包含着很大的系统。 黎族传统文化是一个丰富的文化馆。

当前,海南加快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文化软实力亟待提升。 海南省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康拜英认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应具有独特文化,是向国际展示和出口全球文化价值的重要窗口和阵地。

2021年3月以来,海南积极推进"海南热带雨林与黎族传统村落"工程申报世界自然文化双重遗产,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即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受访者和专家认为,借鉴国内类似地区注册申请成功后对旅游业和当地经济发展的拉动案例,海南注册申请成功后,国际知名度将大大提高,充分带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和周边地区旅游业的发展,造福黎族人民。

专家认为,申请的过程也是一个挖掘价值、弘扬价值的过程,通过申请发掘、整理、提炼海南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具有热带岛屿特征的独一无二的海南黎族传统生态智慧和生态文化,得到世界公认,极大增强文化自信。

当然,申请世界遗产的道路并不是平坦的道路。 为了让世界遗产委员会、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等机构的国际专家充分了解黎族传统集聚的价值,刘保党目前正在对照申请标准,从黎族习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村落环境建设、村落形态和建筑修复等方面着手,尽快开展应急修复干预

2022-05-12 13:21:1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