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传媒

新《地名管理条例》:开启我国地名管理的新时代

发表于:2025-01-21 作者:印象报导
编辑最后更新 2025年01月21日,开创我国地名管理新时代--是新《地名管理条例》颁布时写的刘安安《人民日报》(2022年04月22日第12版) )。地名是与人类文明一起产生的。 从地理学上讲,地名是基础地理信息,人们参与经济社会活动需要用地名来指示地理方位。 在语言学上,地名是专有名词,每个地名都有对应的读音、文字标记形式和含义。 地名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积淀了生产生活的印记,记录了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风貌。 自元《地名管理

开创我国地名管理新时代

--是新《地名管理条例》颁布时写的

刘安安《人民日报》(2022年04月22日第12版) )。

地名是与人类文明一起产生的。 从地理学上讲,地名是基础地理信息,人们参与经济社会活动需要用地名来指示地理方位。 在语言学上,地名是专有名词,每个地名都有对应的读音、文字标记形式和含义。 地名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积淀了生产生活的印记,记录了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风貌。 自元《地名管理条例》 1986年颁布以来,时间过去了30多年,祖国大地旧貌焕然一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党和国家对地名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民群众对地名服务有着新的期待。 为适应时代要求,进一步完善我国地名管理,日前国务院发布了新修订的《地名管理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 这对加强和创新我国社会治理至关重要,对进一步优化地名环境、便利群众生产生活、更好传承保护地名文化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条例》具有许多与时俱进的新特点,值得注意:

一是提高了对地名管理的定位。 地名是领土主权的象征。 国家对一个地区的管辖,首先体现在按照自己的意愿命名和普及。 例如,我国对一些岛礁的命名,宣示着国家主权。 而地名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特别是行政区划、住宅区等地名,群众日常使用频繁,社会关注度高。 因此,地名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政治性、政策性。 《条例》第四条明确规定:"地名管理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地名管理要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团结,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 "这充分体现了加强地名管理的重要意义。 《条例》地名管理工作的准确定位符合时代要求,将对地名工作的进一步改进产生重大影响。

二是明确了地名管理的范围。 地名的种类很多。 到自然的地理实体,到大道。 明确界定了《条例》地名管理的对象。 第三条列举了8种管理范围内的地名类型:自然地理实体名称; 行政区划名称;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所在地名称城市公园、自然保护地名称街道名称; 具有重要地理方向的住宅区、楼名;具有重要地理位置意义的交通运输、水利、电力、通信、气象等设施名称; 具有重要地理位置意义的其他地理实体的名称。 其中的城市公园、自然保护地名以前没有明确纳入,而是基于管理所需的地名类型,但对住宅区、楼名等限定了"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义的",明确了政府进行地名管理的界限。

三是进一步梳理了地名管理体制。 由于地名种类多、数量庞大,地名管理工作涉及自然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多个部门,需要按照新时期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地名管理体制,实现科学、有效、协调的管理。 《条例》规定:国务院民政部门负责全国地名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 国务院外交、公安、自然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文化和旅游、市场监管、林业草原、语言文字工作、新闻出版等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相关地名管理工作。 《条例》还安排了各部门在地名管理工作中如何协调配合。 如地名命名、更名后,审批机关在规定时间内按权限报送备案,由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公告; 国务院民政部门统一建立国家地名信息库,公布标准地名等信息。 这些规定有利于规范地名审查,有利于加快地名信息传播,提供更好的地名公共服务,有利于倡导全社会规范使用标准地名,有利于满足我国新发展阶段对地名管理工作的要求。

四是管理流程更加规范、更加科学、更加民主。 《条例》对地名命名更名手续作出规定,明确机关、企事业单位、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等申请地名命名更名,应当提交申请书。 申请书应当包括更名的方案和理由、地理实体的位置、规模、性质等基本情况和其他资料。 《条例》规定:"行政区划的命名、更名,应当按照《行政区划管理条例》的规定提交风险评估报告、专家论证报告、社会公众等意见报告。 其他地名的命名、更名,应当综合考虑社会影响、专业性、技术性以及与群众生活密切程度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专家论证、征求意见,并提交相关报告。 "这些规定可以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地名命名、更名的过程也是集思广益、凝聚共识的过程。 这种方式在地名命名、更名中起到防止"任性"的重要作用。

五是强调保护优秀传统地名文化。 优秀的传统地名文化属于民族文化遗产。 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地名文化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地名命名、更名过程中,人们的社会价值、文化取向等思想观念自然融入地名,因此优秀的传统地名蕴藏着宝贵而丰富的文化内涵。 例如,我国有很多带有"宁"字的地名,表达了渴望安宁的美好愿望。 宁波、宁国、咸宁、丰宁、抚宁,都是这样的地名。 由于地名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继承性,许多在社会其他领域难以找到痕迹的社会观念、地理特征、语言习惯沉淀在地名中,使当今人们了解历史上丰富多彩的自然、文化现象,这使古老地名成为人类文明的记忆。 例如,青岛的一个人曾经告诉我这里植被茂盛,绿色成荫,鹤壁的一个人曾经告诉我鹤住在这里。 由于具有这一特点,地名的文化意义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2007年第九届联合国地名标准化大会和第二十四届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会议确定,地名属于无形文化遗产,适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我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有着丰富的地名文化遗产。 城市化进程中,要大力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地名文化,继承文化传统。 《条例》第四章对如何做好地名文化公益宣传,研究、传承地名文化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将符合条件的地名文化遗产依法纳入无形文化遗产保护范围。 "第10条还规定:"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体现中华历史文脉的地名,一般不得更名。" 这些措施有利于保护优秀传统地名文化,有利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

六、加强监督保障措施,确保《条例》各项规定有效落实。 《条例》第五章对加强地名管理工作的监督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 例如,第三十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监督检查地名管理工作,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咨询相关当事人,调查地名管理相关情况。 参照相关资料,对涉嫌复制地名违法行为的场所实施现场检查; 检查涉嫌地名违法行为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措施。 《条例》第六章明确了违反相关规定的法律责任。 例如,第三十四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地名审批机关违反本条例规定命名、更名地名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责令改正,对负有该审批机关责任的领导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这些规定为确保《条例》的执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条例》年的新规定、新措施还有很多,都是顺应时代发展特点,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根据多年地名工作实践经验总结提炼出来的。 相信修订《条例》后,将有力提高我国地名管理工作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是民政部地名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2022-05-12 13:12:3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