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任性”停牌几时休?
A股"任性"停牌几时休?
应对"闪崩"压力,规避质押风险,反制要约收购……A股市场上,上市公司"一言不合就停牌"的现象层出不穷。尽管监管机构出台规定予以制约,这一困扰市场已久的顽疾似乎仍未能根治。
停牌表象动机各异
以"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为由停牌一个月后,ST生化公告称,将继续停牌。此前披露,浙民投天弘及其一致行动人拟斥资27亿元发起部分要约收购,以取得公司控制权。ST 生化筹划重大资产重组的行为被认为是对要约收购行为的反制。ST生化的延期复牌可能导致要约收购继续"搁浅"。
卷入要约收购的ST生化,只是A股"停牌家族"中的一员。目前两市3000余家上市公司中处于停牌状态的约为270家。其中,近50只个股停牌超过90天。"闭关"时间最长的*ST新亿,连续停牌已超过390个交易日。
一些业内人士表示,看似千篇一律的表象背后,上市公司各有各的动机。应对"闪崩"压力的同时,停牌成为部分上市公司规避股权质押平仓风险的工具。7月17日,因股价触及控股股东质押给中信证券的股份平仓线,欢瑞世纪申请自次日开市起停牌。此外,欣龙控股、银河生物等多只个股近期也因股价触及质押警戒线或平仓线而停牌。
随意停牌已成顽疾
股票停复牌具有保证投资者公平获取信息、防控内幕交易、防止股价异常波动等功能。但随意性过大已成顽疾。
2015年6月中旬开始的罕见异常波动中,"千股跌停"与"千股停牌"同现,大规模停牌导致抛售压力向尚在交易的股票聚集,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下行压力。
针对这一乱象,沪深证券交易所于去年5月同步出台新规,对上市公司停复牌行为进行规范,除规定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停牌时间不超过3个月外,对筹划控制权变更、重大合同及须提交股东大会审议的购买或出售资产、对外投资等其他事项,以及筹划非公开发行的停牌时间作出限制。
不过,这一顽疾似乎并未因此根治。随意性过大之外,停牌程序不规范、停牌时间过长,以及停牌期间信息披露不充分等现象屡见不鲜。
这甚至一定程度上阻滞了中国股市的国际化进程。去年4月MSCI就是否将A股纳入其全球指数展开的第二轮意见征询中,可能引发流动性问题的自愿停牌制度受到国际机构投资者的质疑。
今年6月,A股第四度"闯关"MSCI并如愿"过关"。但在最终的缩小版方案中,格力电器、万科A等赫赫有名的中国"白马股"却因曾长期停牌而无缘标的名单。
制度缺陷急需弥补
部分所谓"筹划重大资产重组"的停牌理由,最终成为"虚晃一枪"。这也成为近期多家上市公司复牌后遭遇跌停的主要原因。
3月21日起停牌的神州数码,7月18日公告称,交易各方未能在核心交易条款上达成一致意见,经协商一致决定终止交易。公司股票复牌后连续两个交易日跌停,短短四个交易日股价重挫近三成。
最近一周内,东诚药业、紫光国芯,以及由万福生科"变身"而来的佳沃股份等10余只个股不约而同地出现复牌当天跌停的情形。
北京品今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首席顾问仇彦英认为,在监管机构持续规范下,"审慎启动停牌、严控停牌时间"已逐渐形成惯例,但仍缺乏有效约束。财经评论员郭施亮则表示,缺乏有效的惩罚机制以及实时监管举措的补充。
值得注意的是,上市公司停牌随意性还引发了对要约收购制度有效性的担忧。有业内人士表示,面对以控制权为目的的要约收购,上市公司若以"突击"筹划重组并停牌的方式进行反制,不仅会限制公众股东的交易权,也将导致收购方成本大幅增加。即使事后被证明是"忽悠式重组",对控股股东的处罚也如隔靴搔痒。这些制度缺陷若不能尽快弥补,对于收购方以及中小股东而言非常不公平,要约收购制度也将形同虚设。
2022-05-12 15:15:55- 上一篇
连涨八个月之后 银行理财预期收益率连降三周
截至6月底,银行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已连涨8个月。一向稳重低调的银行理财越来越吸引投资者的眼球。不过,7月以来,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已经连续三周小幅下滑。不出意外的话,7月截至6月底,银行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已连涨8个月。一向稳重低调的银行理财越来越吸引投资者的眼球。不过,7月以来,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已经连续三周小幅下滑。不出意外的话,7月份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将迎来"八连涨"之后的"首跌"
- 下一篇
[xss_clean]
近年来在消费升级趋势下,中国家电业正在上演一场集体转战高端的大战,无疑这是一场持久战,而一旦赢战,企业品牌就能脱胎换骨。在家电市场中发展迅猛的厨卫领域,高端竞争尤其激烈,当近年来在消费升级趋势下,中国家电业正在上演一场集体转战高端的大战,无疑这是一场持久战,而一旦赢战,企业品牌就能脱胎换骨。在家电市场中发展迅猛的厨卫领域,高端竞争尤其激烈,当中,不得不提一位本身就自带高端基因的参战者--万和。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