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传媒

感染者超40万 医院和医生会经历啥

发表于:2025-01-28 作者:印象报导
编辑最后更新 2025年01月28日,4月,中国上海某医院急诊室,急性肠梗阻患者正在等待。 如果几个小时内不抢救,患者很快就会肠坏死,大出血,大概率死亡。应根据防疫期间就诊要求,对患者进行核酸和快速抗原检测。 阴性,用特别打开的缓冲区准备手术; 一旦阳性,立即送往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但是,大多数医院还有另一个原则。 急救绿色通道24小时开放,对无核酸阴性报告的急性重症患者救治不得延误。急诊肠梗阻患者急危重症,外科医生李强也认为不能再

4月,中国上海某医院急诊室,急性肠梗阻患者正在等待。 如果几个小时内不抢救,患者很快就会肠坏死,大出血,大概率死亡。

应根据防疫期间就诊要求,对患者进行核酸和快速抗原检测。 阴性,用特别打开的缓冲区准备手术; 一旦阳性,立即送往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但是,大多数医院还有另一个原则。 急救绿色通道24小时开放,对无核酸阴性报告的急性重症患者救治不得延误。

急诊肠梗阻患者急危重症,外科医生李强也认为不能再等下去了。

准备手术。 李强和团队竭尽全力,准备--件白色防护服外套、蓝色手术隔离服、两只无菌手套,戴上N95口罩和隔离口罩,确保每个人包得紧紧的。

手术顺利完成,报告核酸检测,患者核酸阳性。

几天后,主刀医生李强、陪护护士,甚至医疗家属,在短短几天内相继感染。 病房紧急关闭,之后也只能关闭,本来人手就不足的医院,更是陷入困境。

在目前的上海医院,李强的经验不是一个例子。

半个月来,上海医院接诊患者,病房出现住院感,医务人员被送去隔离,医务人员轮换上岗的动作基本重复。 一个病房关闭,换成另一个病房后开放。

光是维持医院的运营,就越来越困难了。

早在3月23日,东方医院护士周胜尼就因哮喘发作前往该院南院救治,将曾经医疗机构因抗疫拒诊的指责扩大到极限。

"不是拒绝诊察,而是休诊。 当时南院急救正在扑杀,确实没有值班医务人员。"东方医院一位医生对八点健闻表示无力感。 当时,东方医院承担浦东新区大量核酸检测任务,核酸标本采集者中南院急诊护士阳性。

通常在某医院发现阳性,扑杀、停诊、封院是快速阻断传染源的最快方法。 但是,周胜妮不幸没能赶上自己医院的急诊杀休诊,最终去世了。

本来,在医疗资源极其丰富的上海,无论是一家医院停诊,还是其他医院就诊,这座一线城市都能完全正常运作。 但这次疫情蔓延到广大社区,医疗机构超载运转,难以满足基本医生的需求。

医院只能在感染高压线下重新启动大门。

医院必须更加小心。 许多医院直接关闭门诊,只保留急救,少数还能开放的也主要提供调剂等基本服务。

所有医务人员都穿着二次防护服准备出诊,但仍有感染的可能性。 作为紧密接触,本来应该送到定点隔离; 但是,作为医疗,只要核酸阴性,就会有很多医务人员感染,无法换人,必须上岗。

市民看病需求摆在眼前,受苦的是该去接的医院。 许多医院几乎面临同样的困境--不救助,看到患者的生死危机; 就诊或手术后,医务人员很可能感染、隔离、病区污染、病区关闭。

三次闭环下的医生

在这个新冠灾祸之后,许多医生经历了多次闭环。

第一个闭环通常从3月初的医院开始。 阳性或密集随访,及时扑杀,医院短闭环后重启。 一切都维持着表面的有序秩序。

当时很多医院门诊只需要绿色代码,上海核酸筛查范围还很有限。

发现阳性病例的医院增加后,医疗机构陆续关门。 此后,大多数医疗机构面临同样的情况,或者关闭。 否则,患者就没有地方看病了。

第二次闭环,来自社区。

在整个城市的防控体系中,医院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就像建立紧密联系的抗疫暗网一样。 医生也是市民,遵从自己在网格上的位置。 一位医生住的大楼呈阳性,不能外出,不能出港。

起初,医务人员还可以凭工作证自由出入小区。 此外,3月28日上海画江封前,各大医院陆续召回住在浦东的职工,生活工作在医院,为全市提供医疗保障。

但是,医院医务人员的锐减是不可避免的,医院只能尽量推迟择期手术,暂时停摆科室,积蓄力量维持医疗机构的运行。

但是谁也没想到会有第三个闭环。

随着病毒的感染,医院陷入了"开诊-感染-停诊"的循环。

在医院里,不同医院、不同科室、不同年薪的医生,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和使命。 有的支援方舱,有的派核酸采样,有的管理住院患者,有的跑定点医院。

一位医技科医生陈杰,从4月6日到现在一直住在医院。

4月6日来到日本是上海浦西全境静态管理结束的一天,陈杰照常解除封闭,返回医院上班。 结果,同一天,陈杰家某大厦有阳性病例,下班回家,意味着被困小区,不知道被困多久。

陈杰认为,家里粮食急需储备,但医院有食堂饭菜,也有物资保障,住医院也不会影响工作。 干脆,在科室里担任指挥,睡在榻榻米上。

东方医院护士周胜尼去世几天后,上海市卫健委员会主任邬惊雷表示,医院"没有必要不关门"。

但是,当时上海的大部分小区还在封锁状态。 但是,住在医院里的陈杰,看着依然挤满了人的门诊大厅,担心"会不会引起医院感"。

几天后,他的担心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医院里有几十名员工核酸检测阳性,这还只是头几天的数字。 陈杰无奈地说:"我们每天都制造核酸,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人阳性。 "

门诊大楼是医院大门,人群拥挤,容易交叉感染。 即使门诊要求提供48小时或24小时核酸报告,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患者仍处于潜伏期、不提供核酸报告也能就诊的急诊患者,感染风险无处不在。

目前,上海各大医院门诊、急诊、住院部分别实行闭环管理,但奥密克戎仍无漏洞。

"我们走出门诊是二次防护。 因为人手不够,基本上见到阳性患者后,不会作为密切接触者休息。 只是,测定核酸两次以上,进行环境杀死处理,杀死处理结束后继续诊断。 "一位呼吸科医生陈平想起了八点健闻。 以前医院门诊关了好几天,有一次上午发现,消毒结束,下午继续开。

部分资源配置充足的三巨头,为了避免大规模的医院内交差感染,只能在急诊区建立缓冲区,隔一层建立单间手术室,为阳性可能性较高的患者准备手术,以降低风险。

目前,上海各医院基本上都有缓冲病房,以此抑制院感的发生。

在一些医院,即使人体组织标本的运输已经采用"无接触配送"模式,中央运输集团的工作人员也会放在科室门口,等技术人员出去杀了再拿来。 尽管如此,医院环境受到污染,一些医疗技术科仍不可避免地会波及城池,出现阳性病例。

被卡住的医院

我们接触的所有医院、所有医生,以及他们身边都有医务人员感染:

有人去方舱加油,看到自己的同事感染居住,成为40万感染者中的一员; 有人在网上播放的方舱视频中,识别了自己的同事; 有一天有人检查房间每天测量核酸。 突然患者向阳,一半科室医生紧贴,就地隔离。

闭环医生也没办法。 他们是密切接触者,但只能穿着防护装备,每天查房,杀人,保证闭环内的患者照常。

陈平所在的呼吸科,只有四名医生还在受苦。 在收治这位感染的新冠患者的定点医院,一位名叫陈平的4人巡回3个班,照顾30多名阳性患者,但一周内没有出院的患者。 我期望休假。 这取决于疫情的发展、病房患者的状况、同事的康复速度。

隔离病房有护士感染,两名医生和两名护士必须兼做护士的工作。

按照正常流程,医院感应自上而下,根据流调结果,医院感科通知各科室采取相应措施管理和转运患者。

但目前,在超过2万例疫情爆发期,即使是医院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失衡。 医院感科也只能劝科"不要慌",看看病毒是从哪里来的,传播了多少,影响了多少人,以及如何才能把它做完。

一位外科医生告诉八点健闻,他们科最初只有一个患者阳性,随后发现三个患者和家人阳性,但患者跳槽到几天后。 另一方面,阳性患者大多是刚做完手术的老年患者,身上插着管路,"要搬家这些老年人,需要联系定点医院进行转运。 "。

另一方面,严重的人手不足使运输变得困难。 120急救中心的电话每天都爆,但面对这么多派单运输任务,救护车无法安排。 "如果一个阳性患者单独隔离在单间里,医院就空不出那么多病房。 "这位外科医生说。

那种感觉上钩了,左走右走,路都不通。

医生们最后改变了主意。 阳性患者所在楼层的电梯停止,人员不能进入。 医生自行申请密切,继续住科护理、治疗患者,直至阳性住院患者被送来。

从三甲医院到社区卫生中心,上海的医疗体系正在与R0值10的奥密克戎艰苦奋斗。 以前的医院感标准不再适用,各大医院只能根据自己医院的感染情况决定--阳性,带到方舱; 紧贴,就地隔离,在医院开的隔离病房,继续上班。

脆弱的平衡

人口2400万的城市,有40多万感染者,每60人中就有1例新冠阳性。 病毒在社会方面的崩溃,大大提高了医院被枪击的概率。

一个月来,上海医院在"开诊-感染-停诊"的周期中,尽力维持脆弱的平衡。

核酸通路首先失效。

获得核酸阴性48h限期手术患者,2天后快速转阳,手术医疗隔离; 外出购买的护士偏偏玩了"中招",患者呈阳性,整个病房被截肢。 也有每天"两点一线"的医生。 他们的危险是在居住区、另一家感染医院工作的家人……

原本是高压的"红线"的院感,似乎不得不松弛下来。

自新冠暴发以来,青岛、哈尔滨、郑州、石家庄、多家医院院长被问责调查。 而在上海医院普遍沦陷的此次疫情中,只有黄浦区精神卫生中心院长周宝国一人被"院感"处理。

一位感染科专家这样分析上海的现状,完全避免院感是一项极其困难的任务,一旦发生,更重要的是评估,是否按标准操作,是否有过失。

对于R0值为10、隐匿性非常强的奥密克戎,患者在未检出时可能已成为传染源。

上海某三甲医院感科主任将检验科视为"制造惊喜"的场所。 因为每天给全院员工做完核酸检测后,核酸检测的结果就意味着医院有空间和人手,会被消耗掉。

也不是没有理想的模式。 比如,把医院建成封闭系统,全体员工去酒店隔离,过闭环生活。 但是资源非常掣肘,5000多家医疗机构、20万医务人员和酒店资源早已消耗殆尽。

而3月26日和4月15日举行的上海疫情新闻发布会,两次强调公立医院原则上不停课,急诊、发热门诊等重点科室要全力保障开放,严格执行首诊责任制和急重症抢救制度。

患者是系统门诊患者,只要一天就诊,医院就面临感染的风险。

医院内"内部"闭环是目前上海医院的常见模式。 上述管理员告诉我,原则上医生有通行证,但可以开车上班。 但市政府要求医务人员尽量不要乱跑,相对固定。 "万一在医院感染阳性,可能会飞出,导致更多人感染。 "

一家上海医院的管理层告诉八点健闻:"医务人员住在医院,请医务人员睡觉。"

于是只能"内耗"。

从3月中下旬开始,上海多家三级医院掌握了"腾挪术"。

腾出部分病区,分别配备紧密配合和次紧密配合人员,同时设置48h缓冲病区。 门诊上午阳性,环境解除后,下午继续就诊。

在原来的诊疗任务之外,医院承担了隔离传染病的功能。

但是,医院内部的空间也没有富馀,房间很难设置。 上述医院感科主任介绍,2、30名护士共用一个值班室,100名患者和家属分散在10个病区,多人办公室是上海医院的主要结构。 单独隔离这100人,需要60个有独立卫生间的房间,他每天都在为"租酒店"而烦恼。

到了社区卫生中心的这一层,连出人头地的余地都没有了。

医生也是普通人

绕轴医生几乎在医院住了一个月。

在众多民生困境面前,在医疗这个庞大体系中,一线医院和医疗状况并不多见。

上海市有20万医务人员,是一个大集团。 他们出现在核酸采样、方舱医院、定点和其他医院,从检测隔离到疾病救治,重担落在他们的头上。

微博"上海抗疫援助"的超话,很少能听到他们微弱的声音。 夹在患者和政策之间,打一场极其困难的防疫战。

核酸成为通行证后,角室成为治疗场所。 作为医务人员,他们放弃了常规任务,投入社区核酸采样,帮助他们在方舱实习时完成的工作,就像"服务人员"。

一位外科医生在电话里向我们多次吐露了他的无能。 去采集核酸,居民不合作。 医院有时有新的阳性病例,但他们仍然被困在医院里; 而且,一边处于疫情应对的最前线,一边计算着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结束。

"我也想回家。 "他连10次都说不出口。

杨晨是二甲氧基医院的急救护士,她至今为止的13次全员参与核酸,每次都提交了超过1000份标本。 举手、伸开手臂、转动手臂、高频反复动作引起抖动、肩周炎、腱鞘炎,整个值班室弥漫着红花油味,想用药暂时提振精神。

白天出去采样,晚上急诊上班,没有时间休息。 家里早就回不去了,三月底浦东关闭时,她从家里出来,被送到医院的小行军床上。

王方是世博会方舱的志愿者医生,工程还没有完成,开船前八个小时,他们就被吸引到了这里。 经过护士站建设、病区调度、药品调度、系统熟悉、感染培训、物资搬运,收治7000多名患者的隔离医院很快建成。 他们在医院运作成熟后,交给援助上海的医疗队,马上去开拓另一间方舱。

部分人因小区有阳性患者无法上岗,部分人使用隔离服和防护服不久即感染。 在如今疫情蔓延的上海,医生也是市民。

对他们来说,医生不仅仅是职业,成为医生后,挑战无处不在。

2022-05-12 13:14:4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