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传媒

多省完成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订 释放了什么信号?

发表于:2025-02-03 作者:印象报导
编辑最后更新 2025年02月03日,#多省完成人口和计划生育条例修订释放了什么信号? #人口问题是"国家大事",生育政策的调整涉及千家万户。 出生还是不出生? 你能生几个人? 不是容易回答的问题。 影响家庭选择,受家庭实际考虑因素和经济社会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许多省份已经完成人口和计划生育条例修订,制定了实施方案。 其中产假延长、育儿假增加等内容备受社会关注。 考虑

#多省完成人口和计划生育条例修订释放了什么信号? #

人口问题是"国家大事",生育政策的调整涉及千家万户。 出生还是不出生? 你能生几个人? 不是容易回答的问题。 影响家庭选择,受家庭实际考虑因素和经济社会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

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许多省份已经完成人口和计划生育条例修订,制定了实施方案。 其中产假延长、育儿假增加等内容备受社会关注。 考虑到低生育率原因和政策实施的复杂性、系统性,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需要逐步实施、逐步推进,通过统筹推进"一揽子"政策形成合力。

低生育会成为现实问题

近日,国务院决定设立3岁以下婴幼儿护理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 消息一出,短短一天内,100多万纳税人完成了该项专项附加扣除申报。 "这是积极探索,有利于减轻家庭养育子女的负担,体现了国家对人民群众生育和养育的鼓励和关怀。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说。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 什么是"生殖友好型社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杨舸表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出的《家庭友好政策》值得借鉴。 "《家庭友好政策》支持照顾婴幼儿家庭的需要,同时让家长履行工作职责,是平衡育儿和就业。 "

"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重点是营造生育友好型环境。 "陆杰华认为,这不仅是对生育行为的友好,也包括对两性婚育、孩子成长、家庭建设的全方位友好支持。

"在生育政策转变之前,我国已经在生育、教育、税收、保险等层面开展了制度建设,为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奠定了初步基础。 "杨舸以生育为例介绍,我国妇幼健康和计划生育服务保障工程实施多年,在孕前优生教育、孕期保健、出生缺陷筛查、婴幼儿计划免疫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绩,大大降低了新生儿缺陷率和婴幼儿死亡率。

但是,另一个事实也不容忽视。 也就是说,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特别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影响,低生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育龄妇女总生育率为1.3,处于较低生育水平。

出生率低,一方面是生育子女基数减少,结婚年龄推迟,另一方面是生育意愿下降。

"看到了二孩、三孩政策陆续开放,纷纷出台配套措施,国家鼓励生育的决心和努力。 "在北京住了多年,已经有一个儿子的小王说。 但是,当她和丈夫商量是否要两个人生孩子时,养育孩子的劳力和成本让小两口后退了。 "父母都老了,我们还要还房贷,确实力不从心。 "小王坦白了。 据《中国经济时报》去年进行的010.30 %的受访者认为生孩子的经济成本太高,超过五成的受访者认为养育和照顾孩子的时间不够。

对职业发展的担忧是很多女性"不想生""不想生"的另一个原因。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女性还没有生孩子,等用人单位被贴上"以后休产假、育儿假"的标签结束后,可能还会被贴上"重心移动、无精打采的工作"的标签。

"女性因为担心工作,很多时候产后会早点上班,但是孩子没有人照顾。 "杨舸表示,我国3岁以下婴幼儿入住率在5.5%左右,很多家长工作忙得无力照顾,保育服务GDP缺口较大。

"面对我国人口变化带来的新挑战,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是必要的。 陆杰华说,要通过建设系统、长期、全面的生育友好制度,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释放生育的可能性需要一定的时间

修订后的《养娃教育成本网络问卷调查》规定,产妇享受的延长产假由30天增加到60天; 孩子3岁之前,夫妇每年休5个工作日的育儿假。 根据河北省、江西省、浙江省、青海省等地的规定,符合相关规定生育的产妇在享受国家规定产假的基础上可以延长产假90天的周岁以下婴幼儿父母,双方每年休10天或15天育儿假。 在重庆,夫妇一方可以休育儿假直到孩子满1岁,夫妇双方在孩子满6岁之前每年累计休5至10天育儿假。

不仅明确了延长产假、增设育儿假,还明确了延长婚假、增设独生子女父母看护假、保障休假职工权益、发放购房补助等内容,同时通过资金补助等方式积极构建普惠性育儿服务体系。

"各地出台的鼓励生育政策中也有不合理的把戏,但真正释放生育可能性还需要时间。 "杨舸表示,最终效果需要看具体落地情况。

记者注意到,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的"育儿假何时实施"、"公司拒不实行育儿假"等帖子反映出一些地方用人单位未能及时准确执行政策。 有网友表示,申请育儿假后,公司要求等待相关部门的发布。 另外,以育儿假必须执行为由被驳回。

根据《北京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女职工产假期间的生育津贴,已参加生育保险的,未按照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标准参加生育保险基金支付的生育保险的,按女职工产假前工资标准由用人单位支付。 但在具体操作中,因地点而异,因单位性质而异。

"由于产假的延长,生育保险基金逐渐出现收支不平衡,很多地方不清楚要向谁支付额外的生育津贴。 "陆杰华表示,要警惕政策只靠用人单位支付,会影响用工成本、妇女平等就业等方面,导致在执行过程中效果不佳。

婴幼儿保育服务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各地保育服务存在内容标准不同、监管不足等问题。 "自从全面放开二孩以来,一些社会机构陆续开设婴幼儿托管机构,但这些机构是否合法合规,工作人员是否具备资格,很多家长并不完全了解。 "杨舸表示,目前照顾婴幼儿仍然以父母和双方长辈为主,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信任托管服务机构。

"在政策之外,人们的观念也不应该被忽视。 "杨舸说,现在获取信息的途径很多,一些媒体制造了情绪不安,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婚姻不安全感开始向年轻群体扩散,长期以来很可能影响他们对婚姻的态度。

就读研究生的安妮最近在学校谈到了对方,对她来说,这一步并不容易。 "以前在网上看到过关于结婚和家庭的负面新闻,但是每次过节亲戚朋友都会变,促进结婚,很困扰。 "安妮说,很久以来,自己都很害怕恋爱,一想到要结婚生子就很恐慌。

之后,学校开设的婚姻咨询开课慢慢改变了小安的想法。 "我怀着好奇心问,没想到我提高了对婚姻的信心,勇敢地做出了改变。 "

找出个人、家庭、使用者、国家的"最大公约数"

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听取关于"十四五"时期人口老龄化治理重大政策措施的报告,审议《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 会议表示,将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妇生育三个孩子的政策和支持措施。 同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人口和计划生育法的决定。 一系列顶层设计为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指明了方向。

"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不能一蹴而就。 无论是公共政策、公共服务的引入、文化舆论,还是社会环境的形成,都要找到个人、家庭、用人单位、国家的"最大公约数",减轻生育、养育、教育负担,逐步推动想生育的适龄人群"能生"、"养" "杨舸说。

在育儿假等假期的执行中,陆杰华建议,有关部门应当通过审计方式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督,保障生育夫妇的合法权益。 同时,政府部门要在税收、社会保障减免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减轻用人压力,增加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和支持。

针对女性享受更长产假可能导致职场竞争劣势,有人建议在给女性产假的同时,给男性产假,强迫男性休育儿假。 在鼓励父母共同承担育儿责任的同时,也可以减少因生育导致的就业歧视。

但是,也有人怀疑,如果强制男性休陪护假、育儿假,短期内新生儿家庭的经济负担会不会变大。 因此,有专家表示,延长男性产假并不重要,倡导性别平等的家庭观念才是"破题关键"。

由于经济状况、父母职业状况、社区环境的差异,育儿家庭对育儿服务的需求千差万别。 杨舸表示,要重视多层次建设托育服务体系,做好前期科研规划,避免粗放发展。 此外,政府要在完善科学育儿服务标准、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完善监管体制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精细落实保育标准、制度和措施。

虽然产后年龄增长,客观上对生殖健康服务的需求增加,但辅助生殖技术一直与昂贵的资费挂钩,许多有需求的家庭感到畏难。 日前,宫腔内人工授精等16个辅助生殖技术项目被纳入北京地区医保甲类报销范围,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建议,要充分考虑加强生殖健康服务,把一些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围。

构建生殖友好型社会,不仅需要"一揽子"政策,还需要观念指导。 与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实施相比,观念的转变往往很困难。 "当今年轻人思想更独立,观念更多,我们必须充分尊重他们在婚姻培养问题上的自主权。 "陆杰华说,同时要加强对适龄青年婚姻观、家庭观的教育引导,治理婚姻陋习、天价彩礼等不良社会风气,不断增强青年婚育信心。

2022-05-12 12:50:0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