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传媒

7000小时传统音乐录音档案:为世界提供中国“音响”

发表于:2025-02-03 作者:印象报导
编辑最后更新 2025年02月03日,为世界提供丰富的中国"音响"盲人阿炳去世前演奏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新疆老艺人吐尔地阿洪生前演唱的十二木凯美瑞一套、从黄土高原河曲收集的民谣1500多首、1956年健在的全国86位古琴家演奏的古琴曲270多首……这,超过7000小时的珍贵近日,随着中国艺术研究院建设的"世界记忆--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数字平台正式上线试运营,20世纪50年代老一辈音乐工作者进行系统采集,历时半个多世纪的建设,经过

为世界提供丰富的中国"音响"

盲人阿炳去世前演奏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新疆老艺人吐尔地阿洪生前演唱的十二木凯美瑞一套、从黄土高原河曲收集的民谣1500多首、1956年健在的全国86位古琴家演奏的古琴曲270多首……这,超过7000小时的珍贵

近日,随着中国艺术研究院建设的"世界记忆--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数字平台正式上线试运营,20世纪50年代老一辈音乐工作者进行系统采集,历时半个多世纪的建设,经过近20年的数字救治保护

传统音乐最丰富最完整的录音文件

音乐是一门声音艺术,世界许多国家包括中国音乐遗产在内口传中流传,给保护音乐遗产带来很大困难。

19世纪末,录音和摄像技术的发展,在包括音乐在内的口头传播文化的保存和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世界范围来看,录音的收集始于1900年前后,由于便携式录音机的出现,盛行于1900年代初。

20世纪中叶,中国刚刚具备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获取音乐音响文献的基本记录条件。 其间,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首任所长杨荫浏的一系列民间音乐访谈,成为这项户外工作的开端,为音响档案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个时期,音乐研究所开始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有计划地收集全国各地民间音乐种类的线索。 此后,资料的采集和收集工作全面展开。

几十年来,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利用一切机会采集和收集了宝贵的第一手音响资料。 除了特殊时期被迫中止外,他们的采写工作从未停止,马不停蹄地到全国各地采集考察,在北京当地采集各种表演和演出,邀请各地民间艺人到北京录音,接受有关单位和个人的捐赠,成为广播电台重要的音乐资料经过几十年的漫长耐心积累,沉重的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逐渐形成。

"同期横向比较,世界一些国家对音乐音响资料的收集整理也不少,但基本上只是个人行为,涵盖面也不是很大,很少有像中国这样举全国之力对传统音乐音响资料进行大规模收集整理。"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原所长兼音乐音响资料

当然,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是目前中国传统音乐最丰富完整的录音档案,不仅包括中国各地的汉族音乐,还包括50多个少数民族的音乐。 不仅如此,这些录音中相继使用了钢录音机、录音机、盒式录音机、数字录音机等录音设备,包括钢带、开式磁带、盒式磁带、数字磁带等

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和学术价值

由于收录了大量濒危传统音乐珍贵资料,1997年,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首届《世界记忆名录》。 这不仅是中国第一个入选该名单的珍贵文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入选该名单的音响文件。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了更好地保护世界文献记忆,开始了"世界记忆",公布了1997年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年的第一个档案项目。 "世界记忆"是指记录世界人民集体记忆的文献遗产,它们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占有很大比例,记录着人类思想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当前和未来世界共同体的历史遗产。

对于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入选,"世界记忆"项目国际咨询委员表示:"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是近几年中国大部分省份系统开展户外录音的成果,涵盖了50多个民族和文化群体的传统音乐。 中国古代的音乐遗产通常是口传,这些录音继承了中国古代的音乐几代人。 "他说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和学术价值。 例如,1950年杨荫浏、曹安和等录制整理的阿炳6首歌曲中,二胡曲《二泉映月》 《听松》 《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 《龙船》特别是《昭君出塞》已经成为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名片20世纪50年代初,万桐书、刘炽等抢录了新疆为老艺人吐尔地阿洪生前演唱的十二木卡姆全套音响资料,留下了唯一可供后人学习、传承的珍贵文本。 1953年晓星、简其华等采集河曲记录的1500多首民谣,使世人认识和关注蕴藏在晋陕蒙边界黄土高原的"河曲民谣",蔚为大观的河曲民谣至今仍是研究中国民谣的重要资料。 1956年,查阜西、许健、王迪等走访全国86位古琴家,收集录制的270多首古琴曲,留下了大量珍贵而不可恢复的琴曲遗产。

20世纪90年代,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原所长、音乐学家黄翔鹏将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文件称为"中国音乐文化之火"。 随着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些音乐文化形态和音乐文化事项在无形中发生着变化甚至消亡。 幸运的是,这个文件就像"火种"一样,保存了很多中国传统音乐,我们可以窥见它的原貌,世代相传。

容纳可共享的开放数据平台

"没有这个录音文件,就没有杨荫浏、曹安和等音乐学家筚路蓝缕的开拓,一代代的研究者都没有拿到工资继承。 不知道有多少民间艺人像阿炳、吐尔地阿洪这样,有多少首和《二泉映月》这样精彩的乐曲在民间诞生,被风吹走了。"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名誉所长、无形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田青说。 在他看来,作为这一宝贵音乐遗产的守护者,只有怀着敬畏、严谨、谨慎的态度,采取科学的保护方式,才能不顾前辈学者,手持"中国音乐文化之火",传递中华传统文化之光。

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入选"世界记忆"项目后,中国艺术研究院组织专业团队,采用国际标准,录制唱片(粗纹和密纹)、钢带、开放带、盒式磁带等不同类型的模拟载体经过20多年的努力,最终形成了目前我国收录的传统音乐录音数量最庞大、历史最悠久、珍贵程度最高的专业数据库。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文献馆负责设计建设的"世界记忆--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文件"数字平台开通试运营后,其中近万条音频数据将率先发布,随后这些珍贵音频文件全曲将陆续推出。

进入数字平台,平台视觉设计精美,"繁花似锦"欢迎页面来源于中国艺术研究院院训《百花齐放、陈出新》,文艺气息浓厚。 在"资源""专题""专栏"三大板块中,中心板块"资源"有古代音乐、民间歌曲、杂技音乐、戏曲音乐、歌舞音乐、民族器乐等12大类,项目清晰。 和现在一般的音乐数字平台一样,所有的音乐都可以"收藏""分享",也可以创建"新的音乐列表"; 不同之处在于学术性更突出,如设计多种检索方式,提供多种检索筛选条件,提供资源相关学术著作等,可以满足不同群体的资源需求。

"'世界记忆--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数字平台汇聚了来自我国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群体的传统音乐资源,是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的中华音乐文化的最佳体现。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韩子勇说。 他说,作为中国第一个"世界记忆"工程的保护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开创性地借用数字技术向社会传播这一文化遗产,不仅将提高记忆遗产的可见度,而且将进一步促进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展现文化自信。

"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共同财富。 我们致力于使这个数字平台成为开放的数据平台,为世界提供更丰富的中国传统音乐音响资源。 "韩子勇说。

2022-05-12 12:48:0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