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传媒

中德艺术交流新高峰 ——"基弗"展在央美美术馆引发轰动与热议

发表于:2025-01-22 作者:印象报导
编辑最后更新 2025年01月22日,"基弗在中国"总策展人贝雅特·爱芬夏特"很震撼!"在日前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和德国贝尔艺术中心联合推出的"基弗在中国"大型巡"基弗在中国"总策展人贝雅特·爱芬夏特"很震撼!"在日前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和德国贝尔艺术中心联合推出的"基弗在中国"大型巡回展上,现场部分观众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前只能在画册里仰望基弗的作品,没想到在北京看到实物作品展出。大师的作品充满宏大、壮阔、凝重的空间场域,具有强
"基弗在中国"总策展人贝雅特·爱芬夏特"很震撼!"在日前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和德国贝尔艺术中心联合推出的"基弗在中国"大型巡

"基弗在中国"总策展人贝雅特·爱芬夏特

"很震撼!"在日前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和德国贝尔艺术中心联合推出的"基弗在中国"大型巡回展上,现场部分观众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前只能在画册里仰望基弗的作品,没想到在北京看到实物作品展出。大师的作品充满宏大、壮阔、凝重的空间场域,具有强大的视觉力量。所有的材料都运用的恰到好处,简直就是一场无声的'大课'!特别是大师的作品并不止步于'视觉'的魅力,而是借由它将人们的眼光引向历史深处,引向个体记忆的深处。"

开展以来,该展即受到观众热捧。短短数日之内,专业观众即突破5000人次,在中国掀起了一波罕见的"基弗"热!

"文化大餐"令人震撼

安塞姆·基弗是德国新表现主义画家的主要代表,被公认为当代最有影响的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德国表现主义为基础,关注历史和现实,倡导绘画回归,打破了美国波普艺术、极简主义和抽象艺术占据主导地位的局面,引领了当时的西方艺术形态。

基弗与中国当代艺术渊源深厚。上世纪90年代初,基弗已在中国艺术界受到普遍关注。1992年,基弗来到中国逗留了百天左右,游历了北京、西安、新疆等文化重地,拍摄了大量照片和影像资料。其部分作品的创作思想或许受到其在中国游历考察中的启发。

据本次展览总策展人贝娅特·海芬夏特(Beate Reifenscheid)教授介绍,此次展览是基弗作品在中国的首次展览。展品来自德国MAP收藏和路德维希科布伦茨博物馆的藏品。包括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基弗创作的绘画、雕塑、装置、摄影作品共80多件。其中部分作品尺幅巨大,最重的一副作品重达500多公斤。

"正是鉴于基弗独特的精神魅力,本次展览从基弗的精神内涵入手,把他的作品放在不同的精神维度上来探寻基弗的艺术灵魂,影响观者的感受,以生发更多的和平与爱。"德国贝尔艺术中心创始人维里德里希·冯莎尔伯爵表示。

专家认为,基弗的作品在中国展出,有助于帮助中国艺术家近距离地感知基弗的创作理念、艺术思想,重新审视艺术史、认知方法论,无论是认知当代艺术,还是认知历史和现实等方面,都将给受众带来不同寻常的影响,引发强烈反响与共鸣。

中德策展源远流长

此次策展得以成行,有很深的历史渊源。

据悉,策划此次展览的德方主办机构是德国贝尔艺术中心。该中心创始人维德里希·冯·沙尔伯爵是第一个到中国传播科学文化的著名传教士汤若望家族的后裔。汤若望曾得到明清两代皇帝委以重任,主持过皇家天文、历法机构的钦天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担任这一职务的外国人。德国贝尔艺术中心的"贝尔"一词正是取自于汤若望姓氏中(Schall von Bell)BELL一词。

基于这一历史渊源,维德里希·冯·沙尔伯爵秉承先辈遗志,一直致力于中欧文化交流与传播。该机构成立以来,与中国各艺术机构合作,成功组织和举办了多项中欧文化交流活动。包括为中国艺术家朝戈、冯远、蔡楚夫、杨起在欧洲举办了个展及杨飞云等艺术家的联展,帮助中国艺术家搭建了走向欧洲的平台;创立了女性艺术基地,邀请中国女性艺术家和学者赴欧洲考察;多次资助中国艺术院校的师生赴欧洲考察、创作,并与当地的艺术学院及艺术组织进行学术交流。目前,该机构已经成为中德文化交流与高效合作的重要平台和窗口之一。

本次基弗作品展总策展人、享誉业界的德国路德维希科布伦茨馆长贝娅特·海芬夏特(Beate Reifenscheid)教授,自1997至今担任德国路德维希科布伦茨博物馆馆长,现为ICOM(国际博物馆协会)德国董事会成员,2017年1月将出任德国ICOM主席。她曾为多位世界级艺术家策展,其中就包括2012年为基弗先生做过个展,而且自2004年以来,她与中国的各大博物馆、美术馆以及艺术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在欧洲为许江、严培明、方力钧、岳敏君、缪晓春、艾未未等中国优秀艺术家策展。贝娅特·海芬夏特馆长还是上海双年展(杜塞尔多夫馆)(2012)策展人和北京双年展(2014)的西欧以及美方策展人,她一直在从事推进中欧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工作。

"策展人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发挥好博物馆这个平台的作用,把艺术家推介给广大观众,维护好艺术品的同时丰富自己的馆藏。"贝娅特·海芬夏特表示,对于博物馆来说,把艺术的精华传递给不同族群、不同城市、不同国籍的观众们才是更重要的。"她强调,对于这次展览,我更关心的是如何把基弗先生和他的作品更好地介绍给中国观众,尽可能地让更多的中国观众有机会见识基弗的原作,满足他们的无限想象和渴望。

正是这种多重的"机缘",最终促成了此次展览落户中国。

展览尽显专业素养

这场文化"饕餮大餐"带给观众的不只是视觉上的享受,展览背后的故事更让国内观众感受到本次策展机构的专业素养与敬业精神。

中央美院美术馆展览部主任吴鹏介绍说,因为这次展览基弗作品数量众多,出于安全起见,这80多件作品分两批运送而来。针对不同的物品,央美美术馆做了详细的计划和周密的预案。特别是一些超大、超高的作品在运输过程中不能倾斜,所以还委托了大型的货机运输。

在布展现场,记者看到,一面大约90公分宽的展墙非常引人注目。工作人员解释说,对于临时展墙来说,这恐怕是美术馆历史上"最坚固的墙"了。这是展览团队经过仔细测量和精确计算,最后采用了一种类似"超级三明治"的方式来打造的。首先,用多层板搭初级龙骨,第二层用钢制的次级龙骨,接下来有二层木板,一层1.8厘米,另一层1.5厘米。在钢筋龙骨内则配备了1000多根有弹性的金属拉杆,并在钢架的底部均匀放置数百个20公斤的配重。在作品安装后,还在着力点进行了稳定加固。

美术馆展览部的工作人员还详细介绍了布展的专业细节。比如,基弗的第一批作品从海关运送到美术馆的当天,先在馆内放置了24小时,一直等到箱内的温度和湿度和外部空间完全一致时,才打开包装。包装也非常专业而严谨,大木箱内包着一个小木箱,小木箱内还有软包,软包内才是艺术家的作品,而且大部分采用了一种优质的无反射玻璃来装裱,以便观众能更好地近距离地观赏作品的细节,不受到眩光的干扰。更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此次布展,德国贝尔艺术中心选派了一位从业20年、非常了解基弗作品的德国资深专家David Schloemer在现场指导。

"我们不仅要有专业的策展眼光,更要有严谨的布展程序,以便确保艺术家的作品能最大程度地原汁原味地展示在观众面前。" David Schloemer表示:"这是对艺术和艺术家的尊重,也是对观众的尊重和负责。"

推动中德文化深入交流合作

艺术家有国界,而艺术无国界。

在全球化与多元化的时代思潮中,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与吸纳已成为世界艺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艺术家们在进行艺术文化创作时,不仅仅只是从单一的层次进行,而是会从历史、文化、人文现状、现实与未来等等方面出发,进行普遍而完整的思考。

基弗先生的作品显然已经远跨国界、超越时空,成为反思历史,正视现实,呼吁和平,传播大爱,书写世界大同文化的和平使者。

正如德国前总理施罗德访华所言:"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世界,中德两国互为重要合作伙伴。中国与德国的密切关系不仅建立在相近的历史和发展轨迹中,我们的友谊更是两国间相互信任的结果。这种信任不仅体现在政治及经贸关系,更是在文化科学及人才交流中发扬光大。"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表示,基弗作品里的空间既是一种视觉空间,也是一种心理空间。而他作品中的时间也并非单一的时间,而是"一种沉重的历时性的时间维度",唤醒、刺痛着民族集体记忆。

"这个展览是我们'现象之上'系列展览项目的首展,而'现象之上'系列展览项目的主要宗旨有三点:第一,将德国新表现主义代表艺术家的原作引入中国,促进中德艺术家之间更多的交流和探讨,使艺术家们在艺术创作观念等方面有新的思考和突破;第二,引进德国先进的策展理念,通过展览、研讨、讲座、公共研究和教育和学术出版等方式来综合规范地呈现展览;其三,从中国历史现实与艺术现实的角度来展开对新表现主义代表艺术家及其作品的解读和研究,推动中国当代艺术文化的发展。"本次展览联合策展人、德国贝尔艺术中心主席马跃表示,希望通过以此为契机,进一步促进德中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艺术理念间的碰撞和启发,并为中国的观众带来最深入的文化思考和最丰富的艺术体验。

据悉,该展览将持续至2017年1月8日,之后将在上海等城市巡回展出。同期,中德主办机构将联合举办多场学术讲座等多种学术和公共教育活动,多位欧洲重要学者及艺术史学家将参加系列活动。

期待中德艺术机构携手为中国观众带来更多如基弗这样的德国新表现主义大师的作品展,推动中德两国当代艺术文化的深入交流与发展。

与会嘉宾

观众参观

欧洲牛

荒芜的风景

让千朵花齐放

外国观众

中外参展嘉宾合影

展览大厅

2022-05-12 05:17:16
0